人物、风物与市井,在城市漫游与共生 | 编辑部荐书
01
《新华录》 作者/出品方: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
作者/出品方: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
推荐人:Sharon
新华街区是一个百年社区,共享新生。社区营造组织“大鱼营造”和居住在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的居民联合为新华街区做了一本杂志,记录社区中重要的人和事。这本杂志的诞生是由共创的方式完成的,共创者们分头采访,去探索一条街区生态、多元的一面。杂志的每一期会采访栖居在新华街道的人们,例如外国隐居者、中年创业的啤酒阿姨、把自己家做成黑胶图书馆的年轻人等等,每一期还会探索街上的不同小店,呈现了街区的混搭气质。
看到这些故事和图片,所感受到一个街区的厚度就不仅仅止步于打卡和探店了,正如主创形容,“新华路像一个包容的森林,容纳各个有趣的物种共同生长。这些物种,彼此陪伴彼此生长,也让这个森林有了更多的人情味。”
02
《江城》 作者:彼得·海斯勒
出版社:上海译文出版社
推荐人:小曾
彼得·海斯勒,中文名何伟。今年 5 月末,何伟结束了在四川大学的任教课程,举家返回美国。何伟的离开,让这本发布于 20 年前的《江城》拥有了独特的意义感和观照尺度。
这是一本关于位于重庆的小城——涪陵的一座城市。如今,你也许或多或少听过这座城市,也许是因为乌江榨菜,也许是因为三峡。然而,何伟来到涪陵的那一年,重庆还未成为直辖市,涪陵也未通铁路,属于四川省的贫困地区。作为一名旁观者,也作为一位在涪陵生活了 2 年的亲历者,何伟记录下了他关于那个时代的那个地区的文化观察。
作者:彼得·海斯勒
出版社:上海译文出版社
03
《潦草》 作者:贾行家
出版社: 理想国∣上海三联书店
作者:贾行家
出版社: 理想国∣上海三联书店
推荐人:小曾
这是一本受社交媒体影响很深刻的书。2011年,作者开始在“网易微博”上记录一些他生活的场景与人物。所以,这本书的记录是很碎片化的。但是,如果你是东北人,甚至哈尔滨人,你能在字里行间里发掘一种强烈的在场感。近三四十年的东北大环境的衰落,通过作者所观察到的市井、风物与人物被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如作者所述,“于时间空间,于心智与力量,悲喜、爱恨、祸福、正反,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体验,都是从这局限里来的。归人和过客,远道而来,映入眼底,又从另一面远去,如同我在他们眼中的去来。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同情”。
04
《星球雷达:我们与「山野」的距离》
出品方:P8星球
《星球雷达:我们与「山野」的距离》
推荐人:璐璐
05
《楼房花朵》 作者: 李涵/金秋野
出版社:东华大学出版社
作者: 李涵/金秋野
出版社:东华大学出版社
推荐人:陈陈
你会在城市里观察阳台吗?
两位建筑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,带着 200 位研究员,找到了最适合做模型的样本“阳台”——五十年代的北京第一小区百万庄。将小区里形态各异的封起的窗户阳台制成模型做成展览。他们对民间的建造感兴趣:自然生长的城市本身拥有丰富和美。
在阅读过程中,阳台作为连接内外、私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结界,是我们生活中熟悉到视而不见的一个部分,却是一个充满奇迹与多样性的生活景观。溶解了城市的硬边界,也提供了城市作为人群聚集地的魅力,提供了新的城市观察视角和观念启发。而本书中最迷人的莫过于「零度」的建筑这个概念。正如豆瓣的一条短评所说“当模型制造者使用理想的/与现实完全一致的材料去搭建一个模型时,模型本身就是一个完全自洽的概念。而理想中的/现实中的建筑即为模型之映射,或说模型之模型)。”这个概念十分取巧与有趣,模型媒介祛透明化。同时,疫情之下,阳台也被寄予了新的内涵,等待我们去发掘。
06
《离线》 作者:李婷 主编出版社:电子工业出版社
出版社:电子工业出版社
推荐人:Sharon
这是离线复刊后的首期新刊,探讨的是关于“共生”的一切。从微生物的共生,人的共生,城市里的共生,到虚构里的共生。尤其,在“城市里的共生”篇章中阐释道,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,共生也每天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上演——二战后的柏林的废墟,深圳的“双生子”城中村,小区里的坐凳空间等等,让我们能重新理解人与城市是如何共生和互相塑造的。
例如,这一章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,叫作“防御性设计”或者敌意建筑,它们是目的性地把设计元素隐藏进城市空间,潜移默化地来引导或者规范人们的行为,来预防犯罪、保护资产或放置公共设施的滥用,例如公园长凳中间竖起的扶手就是为了人躺在上面。但这般看似无害的设施在无形中会加剧人们的紧张和交流,设计制造的不是善意,而是偏执、焦虑与敌意。
07
《一筑一事:成都》(2021) 出品方:一筑一事
推荐人:陈陈
编辑部希望与你一起,在阅读中走向我们所居城市的深处,并思考何处是我们想要的栖居之所。
你还看过哪些城市指南出版物?
欢迎留言告诉我们
编辑 | sharon、酒喝了一点点
排版 | 酒喝了一点点
设计 | Sam